公衛戰疫・台灣現代民主國
Public Health,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Democratic Taiwan
2019年12月自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首爆發而「疫」發不可收拾的〈COVID-19〉肺炎(註1)所向披靡、無孔不入資本主義社會,截至2020年7月24日造成人類1550萬確診數・逾63.3萬死亡數(註2)的慘絕人寰,迎面痛擊主流「經濟至上Economic supremacy」及「消費主義Consumerism」,讓鎖國・封城、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方艙醫院・防疫旅館、停班・停課等措施成為消費活動「被重創」、跨境交流「被暫停」、醫療體系「被崩潰」、社交距離「被疏遠」的寫照。
當一切常態與既有模式軋然中止時,地球環境卻如絕處逢生,諸如汙染與碳排驟降(註3)、鯨鯊現身墾丁(註4)、泰國棱皮龜回岸築巢創新高(註5)等小確幸翩然而至;與此綠意清流一同驚豔閃耀世界的「WHO非會員國台灣 超前部署」抗疫模範(註6)及「Taiwan Can Help」援助口罩善行(註7),翻轉了「瘴癘の地・鬼(界之)島」(參見本貼文附圖10及註8)的刻板歷史(及謔稱)與「2003 SARS肆虐」的血淚教訓;此間短短半年恍如隔世,台灣共識由淬鍊中再次凝聚、美好台灣於「防疫新生活運動New Life Guidance of COVID-19」(註9)中深植體現。
1895 啟始台灣現代新醫學(Modern Medicine)與公共衛生系統之發展
自1895日本領台同年臺灣總督府宣布籌組〈衛生委員會〉・臨危設立〈大日本台灣病院〉(註10)及隔年頒布「臺灣傳染病預防規則」(註11)・「船舶檢疫臨時手續」(註12)啟始了台灣現代新醫學(Modern Medicine)與公共衛生系統的發展,爾後以帝國思想貫徹的「日本衛生學えいせいがく」、「熱帶衛生學Tropical Hygiene」(註13)、「細菌學Bacteriology」(註14)三階段主軸轉變,法令政策機關及宣導展覽如1897年〈臺灣中央衛生會〉、1899年〈臺灣傳染病及地方病委員會〉・〈臺灣海港檢疫規則・施行細則〉・〈臺灣獸疫豫防規則・施行細則〉、1900年〈公共衛生費〉・〈臺灣船舶檢疫手續〉、1901年〈總督府警察本署衛生課〉、1902年〈臺灣醫學會〉、1905年〈大清潔法〉、1911年〈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萬國衛生博覽會 臺灣特別展覽館〉、1921年〈學校傳染病預防規則〉、1926年〈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1931年〈航空檢疫規則〉、1942年〈熱帶醫學會〉、1943年〈臺灣總督府港務局(檢疫科)〉等,初衷僅為強化上位階層的統治成效與滿足其拓殖利益,卻也脈絡可循東亞地區由「殖民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註15)至「非殖民化(或稱『解殖』)Decolonization」(註16)間的轉化蛻變—
由「殖民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至「非殖民化Decolonization」間的轉化蛻變
承自德國的日本衛生學深具「預防為首・治療為輔」與「國家介入集體施政」的特點,因地制宜而與台灣社會群體本質交融妥協時的「體制化 institutionalization」(註17)所採取之兩項主要措施,其一為近代醫療體系「臺灣總督府醫院官制」及「公醫候補生規則・土人醫師養成所・臺灣醫生免許規則」(註18),其二為衛生行政系統「警察—保甲(壯丁團)組織」。
此種殖民醫學(Colonial Medicine)新舊交雜、兼容並濟的做法不僅讓帝國意志得以貫徹落實,亦給予本土醫學精神、台灣人民自決(Self-determination)一個萌芽茁壯的時代背景與空間: 1920年代心嚮〈東京大正民主思潮〉召喚的「乙未戰後新生代」(註19)雖得利於帝國擴展之「內地延長主義」(註20)被賦予了「日本文明與科學的宣揚者・母國與殖民地關係的緩衝者」角色,成為台灣社會收入優渥、受信賴景仰、擁醫事專業地位的領導階層;卻也因為「熱帶醫學研究」如臺灣特有地方傳染病之瘧疾防治、「社會衛生Social Hygiene機構」(註21)如負責臺灣陋習 鴉片煙癮矯治工作的〈臺北更生院〉等,與臺人切身「民族健康・群體正義・自由民主」實質參與、對應、反思而激發了「民族醫師 National Physician」(註22)的情懷抱負。地方仕紳傳統自發救濟的社會責任感與新世代民族醫師「反殖民・求平等」的思維覺醒,在帝國例行公共衛生措施的日臺差別式待遇、大規模社會動員以轉嫁統治成本的「使命必達」中,揉合催化成一個台灣歷史上,繼往開來的新世代精神傳承。
「體制化 institutionalization」因地制宜催生「民族醫師 National Physician」的新世代精神傳承
台灣立基於《傳染病防治法》,以「自由・民主・法治」為前提循序漸進「防疫・紓困・振興」政策步驟
猶如十四世紀黑死病及1918年Flu pandemic(註23)兩場世紀瘟疫驟變歐洲,乃至擴及世界醫學公衛的漣漪效應(註24);2020暴戾慘烈的肺炎疫況試煉現代國家賴以角色擴張(註25)、民富國強之「醫學國家化」「社區自治主義」抑或「中央強制主義」慣習偏好、歷史曲折。
台灣立基於17年前的《傳染病防治法》,以「自由・民主・法治」為前提循序漸進「防疫・紓困・振興」政策步驟,趨緩「嘉玲」國內疫情同時凝聚「台灣共識・台灣價值」,恰似與百年前的臺灣乙未世代一脈相承!
深究箇中緣由,台灣原為CSSE預測模型裡「中國境外第二染疫風險國」(註26),憑藉仰仗經年飽受中國恫嚇利誘所培養的預警能力與免疫抗體,不僅化險為夷且愈挫愈勇(註27)!疾疫這只「文明照妖鏡」於各個時代映照的不僅是人類社會中積習已久的弊病與矛盾(註28),同時也是人權人道、國族(註29)國家等緊密相關的政治課題。台灣經此一疫可謂「因禍得福」,由內而外的幸福感與自信心將是我們未來前行的最大動能及助力,Viva Democratic Taiwan!
註:
- 1.「〈COVID-19〉肺炎」即「二零一九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法定傳染病的正式名稱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台灣約定俗成的中文簡稱為「武漢肺炎」。詳見「正名/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 中文簡稱武漢肺炎」 http://www.bcc.com.tw/newsView.3979601
- 2.「〈COVID-19〉病例數量Template:COVID-19 pandemic dat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mplate:COVID-19_pandemic_data
- 3.「湖北的天空變藍、威尼斯游入海豚:那些疫情期間的『小確幸』是真是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2799
- 4.「疫情意外讓生態恢復元氣?溫柔鯨鯊驚喜現身墾丁!」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46618?fbclid=IwAR1HPsxx3lXqIcJ9Yio5MjS4V3JZhzbWrp8WpTLZn1pWsmie2j_zp1MHrKQ
- 5.「泰國封城 海洋生態漸恢復 海龜回岸築巢量創20年新高」 https://www.exmoo.com/article/147175.html
- 6.「The Taiwan Model for Combating COVID-19」 https://www.mofa.gov.tw/en/theme.aspx?n=B13D460AE0B33449&s=9C13959F19F93B2F&sms=BCDE19B435833080 及「日智庫評比49國防疫成績 台灣名列第一」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236169
- 8.「瘴癘の地」引述自1938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部元警官練習所教官 鷲巢敦哉《臺灣警察四十年史話》p.386頁(參見本貼文附圖10);「鬼界之島」一說源於日本治臺之初,用以形容台灣氣候風土難以適應,以致日軍病歿與罹病者遠超乎戰死與傷亡人數,但目前無可考之引述文獻。另,「鬼島」一詞原為行政院新聞局駐外官員 郭冠英(筆名「范蘭欽」)2009年文章中對台灣的謔稱。外界觀察之「臺灣蠻荒瘴癘印象」其來有自,清代初期地方志書及私家筆記有若干紀錄可考,如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 卷二》、夏琳《閩海紀要》、高拱乾《臺灣府志 卷七 風土志・卷九 外志》、藍鼎元《平臺紀略》、陳培桂《淡水廳志 卷十四》、林豪《澎湖聽志 卷十一》、王之春《國朝柔遠記 卷十八》、連橫《臺灣通史 卷三》、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 卷十三 風俗志氣候篇》、陳夢林《諸羅縣志 卷八》;嘉慶年間 謝金鑾《臺灣縣志 卷一 地志氣候篇》等皆有類似紀錄。(節錄整理自《台灣省通志 卷三 政事志 衛生篇 第一冊》第一章 序說p.3~4頁)。刻板概括的「瘴癘之地」源於1895年之前外界相關紀錄的主觀判定與自身標準,其中的一知半解及風土差異是主要原因。按1623年荷蘭人的報告:「西拉雅人普遍有沐浴的習慣,並相信某些病害可透過經常洗浴予以去除;村落中鑿有深井供清潔及飲食之用」。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以「一塵不染」形容西拉雅人的家屋環境清潔,類似的描述亦於 郁永河《裨海紀遊》中可見。總結而言,17至19世紀間各式台灣衛生環境的片段紀錄皆非全面性,加以南島民族口傳歷史缺乏文字詳載,既定印象的釐清深究需更多史料的追溯與考證。(節錄整理自《帝國與現代醫學》「日治以前台灣社會之健康狀態與衛生理論」p.280~286頁)
- 9.「防疫新生活運動New Life Guidance of COVID-19」 https://www.mohw.gov.tw/cp-4633-52991-1.html
- 10.「大日本台灣病院」1895年6月20日(領台「始政」後第四天)初設於台北大稻埕;1896年改名為「台北病院」,是日本在臺興辦的第一所西式現代醫院,也是唯一的大學教學醫院。於1920年代被改建為紅磚、鋼筋水泥的建築,即今天的台大醫院西址。(節錄整理自「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醫學」 http://mmh.mc.ntu.edu.tw/document5_3_1.html 及 http://mmh.mc.ntu.edu.tw/document5_3.html ),或參見 http://jaungyoungming-club.blogspot.com/2014/06/blog-post_20.html
- 11.「臺灣傳染病預防規則」於1896年10月發布,確認鼠疫、天花、霍亂、傷寒、腸傷寒、痢疾、白喉、猩紅熱等八種為法定傳染病,並明訂防疫基本措施如:設立檢疫站、隔離患者、阻斷交通路徑、死體處置、醫生有彙報疫情義務等。(節錄整理自《帝國與現代醫學》p.287~288頁)
- 12.「船舶檢疫臨時手續」為臺灣檢疫濫觴,其四項規定對象為香港、廣東、廈門等鼠疫疫區船隻須受標準隔離消毒等檢疫措施,為求快速與效率,隔離場不應規定為醫院或診所型態亦可;需被加強實施船舶檢疫的疾病除了國際組織通告之時疫,還有同年頒布之〈臺灣傳染病預防規則〉八種傳染病。(節錄整理自《堅持的力量 臺灣檢疫二甲子1896~2016》p.15~17頁)
- 13.「熱帶衛生學Tropical Hygiene」為帝國主義脈絡中「殖民地氣候環境與統治者健康之相互關係」的科學觀察與研究,是透過資料蒐集統整和醫學衛生引入而有效掌控殖民地的策略。或參見「熱帶醫學的知識流通與國際網絡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www.ith.sinica.edu.tw
- 14.「細菌學Bacteriology」最初為防治特定傳染病而引進台灣,因其深受日本醫界信賴、於病理與治療上日現成效,遂逐漸取代先前「熱帶衛生學」的環境瘴氣論,成為殖民政府首要醫學衛生手段(節錄自《帝國與現代醫學》p.298頁),或「《醫療與帝國》:細菌學與文明開化使命」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481
- 15.「殖民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是殖民者為提高治理與掠奪績效,將西方啟蒙時期(Enlightenment)的「現代性Modernity」如工業化、都市化、科學性、世俗化、社會結構高度分化等當作「帝國工具」轉介殖民地。參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F%BE%E4%BB%A3%E6%80%A7 ;殖民現代性致使被殖民者對文明價值的嚮往追求,進而也影響殖民地的社會遞變。
- 16.「非殖民化Decolonization(或Decolonisation)」又稱「去殖民化、解除殖民(解殖),對殖民主義的反動」,是指一個地方因外國殖民統治造成政治與經濟上的不平等關係,轉而進行獨立及自治的過程。節錄自WIKI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E%E6%AE%96%E6%B0%91%E5%8C%96
- 17.「體制化 institutionalization」即制度建立後的運作主要受群體的態度與行動所規範,同時也可能因為新的文化狀況使其性格偏離制度創立時的理念。(節錄自《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 日治台灣醫學史》p.79頁)。 殖民制度與被殖民者間互動交融而產生的「體制化」,是剖析殖民地的「後殖民社會」是否於主體與思想上「解殖」的反思面向。延伸閱讀「邊界思考作為方法(上):現代性即殖民性與解殖」 https://www.hk01.com/%E5%93%B2%E5%AD%B8/296402/%E9%82%8A%E7%95%8C%E6%80%9D%E8%80%83%E4%BD%9C%E7%82%BA%E6%96%B9%E6%B3%95-%E4%B8%8A-%E7%8F%BE%E4%BB%A3%E6%80%A7%E5%8D%B3%E6%AE%96%E6%B0%91%E6%80%A7%E8%88%87%E8%A7%A3%E6%AE%96-%E6%9D%8E%E6%9F%8F%E7%BF%B0
- 18. 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的近代醫療體系以「醫院・公醫制度」為主軸:1898年前於全臺設置九所醫院及六所分院,「土人醫學教育」由 山口秀高試辦後評估為「日籍醫生因臺灣風土不適無法久留,且因臺人情感因素,日籍醫生親切度望塵莫及;但臺籍醫生(即土人醫生)受制於傳統漢醫,缺乏科學知識與醫術,須予以改革」。1989年3月以「土人醫師養成所」爭取預算通過,遂於1899年公布醫學校官制正式開辦。同年6月各地醫院轉為總督府立醫院集中管理,其中以台北醫院編制最大。總督府為維持領臺初期統治階層的健康,於1896年始招聘日本醫師來台擔任公醫,爾後1898年7月之「公醫候補生規則」規定欲擔任公醫者須先完成六個月的臺灣風土語言醫事相關課程之「候補生研習」;同時自「土人醫學教育」的試辦經驗,倡議漸進式的「公醫制度」,以「醫師」仿效扮演西方「傳教士」文明教化、統治權威宣揚的角色:1901年7月發布「臺灣醫生免許規則」明定臺籍醫務者皆須申請官方許可證通過後始得操業,自此後抑制傳統漢醫發展並將其納入管制為既定施政方針。節錄整理自《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 日治台灣醫學史》p.70~75頁、《帝國與現代醫學》p.33~38頁。或延伸閱讀「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醫學」 http://mmh.mc.ntu.edu.tw/document5_3_2.html
- 19.「乙未戰後新生代」是生於《馬關條約》臺灣割讓日本1895年前後幾年的知識分子,歷經台灣歷史政局驟變,雖有傳統社會的舊時代背景,卻也受過日本新式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主主義潮流之「民族自決」與大正民主思潮的洗滌更形塑其「反殖民・求平等」的思維覺醒。節錄整理自《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 日治台灣醫學史》p.99~105頁。或延伸閱讀《日據時代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世代」概念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史的研究》 https://homepage.ntu.edu.tw/~wanyaochou/paper/haixingxi002.pdf
- 20.「內地延長主義」為大日本帝國將包括臺灣在內的殖民地以「雖與內地日本稍許不同,但其視為內地的延伸,直接適用本國法律,以之為本國領土來統治」方針做為基本政策。其最重要的影響是促使臺灣人追求與日本相同的憲法體制(即「將臺灣納入日本的法治體系中」)。從1914年開始,東京的臺灣留學生如林獻堂、蔡培火、林呈祿、蔡式穀、鄭松筠等人,為享有憲法中明定如代議制、基本保障等權利,而開始進行「六三法撤廢運動」,反對「特別立法統治」。然而這無異於變相承認了由「同化政策」延伸而來的內地延長主義,否定臺灣的特殊性,乃至於臺灣獨特的歴史文化。因此參與的臺灣留學生開始由原先的單純主張撤去「六三法」,轉變為要求憲政與民權,同時保持臺灣的特殊性及自治。節錄整理自WIKI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7%E5%9C%B0%E5%BB%B6%E9%95%B7%E4%B8%BB%E7%BE%A9
- 21. 二十世紀初期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與歐美國家競爭日趨激烈、於臺灣統治亦日漸穩定,為求國富民強、擴大經濟發展,1921年起於臺灣各州廳依據日本內務省訂定之內容並酌以「臺灣特殊事情」實施〈保健衛生調查〉,包括特殊疾病、慢性病、臺灣特有(如地方病、瘧疾、鴉片癮)、其他(如嬰幼兒死亡問題、傳染病、性病)等;並於1920~30年代公布防治措施、設置相關療養院所和社會衛生機構。大抵而言,殖民地與帝國內地之「社會衛生Social Hygiene」措施皆注重特殊慢性或社會疾病防治,唯殖民地更著重於地方風土特質,這也可說是殖民醫學多元混雜的「體制化」表徵。節錄整理自《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 日治台灣醫學史》p.83~84頁。
- 22.「民族醫師 National Physician」最具代表性者為 蔣渭水為臺灣社會開出的「病理診斷書」,他以生物學的角度將臺灣比喻為一位「原具優良的漢文化遺傳,但深受政策毒害而造就虛弱的『民族身體』」並提出以「後天的教育文化」作為此身體改良的藥方。民族醫師醫治的已從各人身心健康提升至「臺灣社會群體」的殖民壓迫與不公,從文化啟蒙與政治民權運動著手,以扭轉殖民地社會的命運。(節錄整理自《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 日治台灣醫學史》p.110~116頁)
- 23. 「1918 Flu pandemic」即1918年流感大流行,亦稱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為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間爆發之不尋常致命流感大流行,造成當時世界人口約四分之一的5億人感染、1700萬至5000萬,甚至可能高達1億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大流行病之一,僅次於黑死病。此次大流行是由H1N1新型流感引起的第一次大流行,第二次是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情。節錄整理自WIKI維基百科「1918年流感大流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1918%E5%B9%B4%E6%B5%81%E6%84%9F%E5%A4%A7%E6%B5%81%E8%A1%8C
- 24.「改變歷史的三次黑死病大流行──蔓延六百年,奪走兩億人性命的瘟疫究竟有多恐怖?」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black-death-in-history/ 及「從防疫隔離到『種族屠殺』」?德國的瘟疫小史,黑死病與大流感」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502569
- 25. 近三百年來,人類藉著各種手段致力於提昇生活條件與福祉;此間傳染病得到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生活品質大幅提昇,這段歷史可被視為「廣義的公衛發展史」。美國學者Christopher Hamlin將歐美公衛發展史分為三個概括階段:一、回應傳染病的威脅。二、管控與治理公共生活。二、保障人權。 「國家角色The Role of State」以公權力介入公共衛生議題的第一至第二個階段,是為保護統治階層免受疾病威脅、確保國防戰備所需之兵力、經濟發展所需之勞動力;減少財政負荷、提升國力、穩定社會秩序、避免社會動亂等。第三階段「保障人權」為主要目的的公共衛生源自「平等人權」思潮的啟蒙,以及19世紀以來歐美政治與社會的改革運動,自此國家被賦予了保障全民生存權的責任與義務。節錄整理自「公共衛生發展史」 http://web.cjcu.edu.tw/~jdwu/public/lect001.pdf
- 26.「美國研究機構預測台灣是受武漢肺炎侵害風險最嚴重的兩個國家之一」 http://www.rfi.fr/tw/%E4%B8%AD%E5%9C%8B/20200130-%E7%BE%8E%E5%9C%8B%E7%A0%94%E7%A9%B6%E6%A9%9F%E6%A7%8B%E9%A0%90%E6%B8%AC%E5%8F%B0%E7%81%A3%E6%98%AF%E5%8F%97%E6%AD%A6%E6%BC%A2%E8%82%BA%E7%82%8E%E4%BE%B5%E5%AE%B3%E9%A2%A8%E9%9A%AA%E6%9C%80%E5%9A%B4%E9%87%8D%E7%9A%84%E5%85%A9%E5%80%8B%E5%9C%8B%E5%AE%B6%E4%B9%8B%E4%B8%80
- 27.「德國研究中心分析:為何臺灣防疫經驗不易複製」 https://www.pourquoi.tw/2020/05/10/intlnews-euaf-200504-200510-1/?fbclid=IwAR25XW_F7ia14-QT8CBpzPuJ-z5_-UBJ8d_gRZRXQSQig4VqtE2TuzfABG8
- 28.「瘟疫是文明的照妖鏡?-疾病不只是醫學,也是政治」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117/4589003
- 29.「國族」英語Nation的中文譯詞,這個單字最早起源自拉丁語Nation(Nātĭō),字面意思為「他出生的地方」。此字最早與「族群Ethnic group」有類似的意義,都可以被用來指「某一群人Folk」,類似於「種族Race」或「國民People」。在十六世紀後隨民族國家興起,這兩個名詞意義開始分化,此時英國「Nation」轉為意指「對具有主權之人民A sovereign people」;其後指涉對象再度轉變,成為「一群獨特之人民A unique people」之意(Greenfeld 1992, 4-9)。節錄整理自WIKI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6%97%8F
- 31. 延伸閱讀:《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 日治台灣醫學史》范燕秋著。《帝國與現代醫學》李尚仁主編。《「世代」概念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史的研究》、《日據時代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周婉窈。 《堅持的力量 臺灣檢疫二甲子1896~2016》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編著・出版。「【不斷更新】武漢肺炎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 https://www.twreporter.org/a/2019-ncov-epidemic